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城市绿态 > 详情
瞭望丨重庆武隆,走好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 作者:新华社客户端
  • 发布时间:2020-12-15 01:22:43
  • 546次

中共重庆市武隆区委书记黄宗华  

重庆武隆白马山高山生态有机茶园◇武隆区是全国少有的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四块金字招牌的区县,生态旅游扶贫的做法成效先后两次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聚焦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努力建设“生态美、生活美、人文美”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重庆市武隆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持续释放出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城乡面貌发生可喜变化,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走出了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路。武隆区成为目前重庆市唯一同时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的区县。  

走生态旅游助推脱贫攻坚之路  

武隆区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助力脱贫攻坚,让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旅游发展红利。生态旅游扶贫的做法成效先后两次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  

 一是让山区变景区。以主要贫困区域为重点,统筹规划密布全区的691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把全境作为一个“大景区”“大公园”进行开发打造。先后成功创建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武隆喀斯特旅游区5A级景区,精心打造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梯次打造的后坪天池苗寨、大田湿地人家等100个示范村点全面覆盖75个市级贫困村。全区10万群众吃上“旅游饭”,近3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靠旅游摆脱贫困,近1万名涉旅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   

二是让产品变产业。大力发展“旅游+”融合产业,丰富产业业态、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与脱贫效能提升互促共进。仙女山度假区避暑养生游客高峰期达35万人/天,康养业的发展为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创造条件。其中仙女山街道石梁子社区401户中有391户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实现资产500万元以上有17户。引导农民发展苕粉、豆干、醋、果酒等农特产品加工和刺绣蜡染、工艺彩陶等文创产品制作“十小企业”,累计培育涉旅商户企业9000余家。成功打造大型山水实景演艺项目“印象武隆”,当地近200名村民白天干农活,晚上当演员,每年人均增收近5万元。   

三是让风景变“钱景”。始终坚持全民共建共享,积极探索创新增收带动模式,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探索“廊道带动”增收模式,确立仙女山、白马山、石桥湖、桐梓山四个旅游扶贫带,建成集交通组织、空间整合、产业集聚、形象展示为一体的扶贫开发示范区。探索“集镇带动”增收模式,依托集镇建成易地扶贫安置点169个,搬迁安置1.09万户、3.83万人,引导安置点和集镇居民发展家庭公寓、快捷酒店、商品销售、特色美食等旅游商贸服务业实现增收。着力“专业合作社”带动增收模式,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引导农民以资产、经营权等入股联营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股金分红、劳务收入双重收益。着力“景区带动”增收模式,在景区进出通道等区域建设专门的创业区和农特产品销售一条街,引导周边农民发展特色小吃、特色农家、农产品销售、旅游商品销售等,近2万农民通过旅游实现了直接或间接就业。  

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之路  推进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生态资源和发展资源高效联通,加快构建具有武隆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努力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   

加快推动旅游国际化。按照“深耕仙女山,错位拓展白马山,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着力“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打好“自然遗产、休闲度假、人文历史、乌江画廊、美丽乡村”五张牌,创优国际化产品体系、加大国际化营销力度,全力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2019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610.15万人次、综合收入170.01亿元,分别增长12.5%、13.3%。   

积极培育生态工业。全面推行“生态+”“+生态”发展新模式,探索绿色生态的工业发展道路,打造绿色工业经济。严格招商引资项目环境准入底线,坚决摒弃对绿水青山可能造成破坏和影响的落后产能和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先后拒绝了总额100多亿元有可能造成生态破坏的工业投资项目,主动关停37家采石场和一批污染环境的中小企业。目前,正加快培育发展太空太阳能电站、地外生态圈模拟系统装置研发、新能源汽车、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产业项目,积极构建以清洁能源、旅游商品、智能装备制造、家具家居家纺家电等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工业体系。  

 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构建高山蔬菜、高山茶叶和特色水果、中药材、生态畜牧、生态渔业、特色粮油、特色经济林等“2+6+N”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获评第二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成功创建中国知名高山蔬菜基地县、高山蔬菜市级农业科技园区。推出“羊角豆干”“仙女红茶”“土坎苕粉”等一批知名品牌产品,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68个、产量21.8万吨,重庆名牌农产品5个。  

走城乡互动型发展之路  

紧密对接党中央关于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部署,聚焦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努力建设“生态美、生活美、人文美”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加快打造成为重庆乃至全国高品质生活示范承接地。  

 一是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档交通网,加快推进渝湘高铁、渝湘高速扩能、武道高速、武两高速、白马航电枢纽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仙女山机场2020年底通航;升级信息网,加大5G通信基站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光纤和4G网络覆盖的深度和广度,实现行政村4G网络100%覆盖和光纤100%通达;完善能源网,推进页岩气、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开发,布局实施城乡页岩气输送管网,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打造生态能源强区。   

二是推进产城景融合发展。坚持以产兴城、产城一体、城景互动,东部山区打造“产城景融合发展示范区”,西部丘陵片区打造“凤来新城产城景融合发展拓展区”,辐射带动全域产城景融合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凤来新城”大力发展度假康养、健康保健、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和商务会展、研发试验、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落实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提升城市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山水·滨江休闲”旅游城市,获评“2019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标杆城市”。   

三是建设生态美丽乡村。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重庆市率先制定《“边缘户”管理实施意见》及防贫干预机制,近三年实现零返贫的目标。开展“三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推进农村路网提升改造、生活垃圾收储运分类试点,全力打造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区”。开展农村村容村貌提升行动,已打造20个“精品类”、27个“示范类”美丽宜居村庄,仙女山街道荆竹村、芙蓉街道堰塘村、后坪乡文风村等3个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深入开展以“孝、贤、洁、序”为重点的公序良俗建设,努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