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城市绿态 > 详情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乌海:从资源型城市向绿色宜居城市转变
  • 作者: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 发布时间:2021-06-06 22:51:37
  • 594次

乌海被称为“乌金之海”,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新兴工业城市。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这里已经成为自治区煤化工生产基地。近年来,乌海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从资源型城市向清洁能源和绿色宜居城市转变。

乌海广播电视台记者 邓凯帝

这里是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老石旦煤矿矿史博物馆,一张张黑白老照片和一个个珍贵的老物件,清晰记录了乌海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成立以及“万人夺煤大会战”的光辉历史。

上世纪60年代,国家“一五”建设期间,来自全国各地上万名建设者们,用铁镐、铁锨和小麻油灯来采煤,一筐一筐地把煤炭背出矿井,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包钢支援钢城建设。1976年,乌海市正式成立,煤炭和化工成为了当地支柱产业,伴随乌海市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历程。

赵常辛老石旦煤矿负责人

多年来,我们一代代煤矿工人传承红色基因,凭借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为国家煤炭事业的开发建设、为乌海地区的发展砥砺奋进。

近年来,乌海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能源、新兴产业,发展动能持续加快,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乌海广播电视台记者 邓凯帝

在煤炭生产过程中,乌海地区每年可产生80亿立方米氢气,在过去,由于开发利用得少,废弃的也就多,现在却成了“宝贝”。在我身后就是即将投产的全国首条氢能源冶炼高纯铸造生铁生产线,现在这条生产线正在进行热负荷试车。

转型路上“轻装上阵”就是说的氢能源项目。内蒙古赛思普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氢冶金高纯铸造生铁项目2019年开工建设,总投资超过10亿元,采用我国自主产权的氢基熔融还原法新技术,填补了我国氢冶金高纯铸造生铁生产的空白,同时消化氢气,减少排放。

周海川内蒙古赛思普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赛思普项目的建成投产,将推动传统钢铁产业从“碳冶金”向新型“氢冶金”转变。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由于采取新型冶炼工艺,其产品可为高铁、核电、风电铸件、军工特钢等产品的高端制造提供优质基础原料,该项目每年可喷氢一万吨,同时减排二氧化碳11.2万吨。

郑胜利乌海市发改委副主任

今年,乌海市全面布局了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形成氢能产业示范区,中期辐射周边地区,远期大力提升氢能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努力打造成为“国家级氢经济示范地区”,进而推动乌海市向“零碳城市”转型。

近年来,乌海市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引进建设了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和上下游配套项目,形成了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为主导,光伏产业、机械制造等重点企业为龙头的多极支撑、多轮驱动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随着卡博特气相二氧化硅项目建成投产,陕汽国六型重卡成功下线,自治区首座加氢站投入使用,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非煤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2015年到2020年,乌海市经济总量由300多亿元增长500多亿元,年均增长7%,累计实施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48个,完成投资50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煤炭就地加工转化率达90%以上,精细化工产品达70多种。

孙启如游客

我第一次来乌海,没想到这个小城市这么美,有沙有水,太宜居了。

于波乌海市民

过去说我们乌海就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现在可不一样了,每天早晨在家门口的公园里跑跑步锻炼一下身体,呼吸新鲜的空气,路旁也尽能看见树木花草,很舒服的。

乌海地处库布齐、毛乌素、乌兰布和三大沙漠交汇握手的地方。近年来,乌海市累计投入190多亿元,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40多项重点生态工程,新增园林绿地面积49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9.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0%,成功跻身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行列。

宋玥霞乌海市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

黄河文化与工业文明在乌海交融荟萃,文化、旅游、体育相融互促,文旅产业已经成为乌海转型发展的新动能。

进入新时代,乌海已经开启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特色冶金等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特色农业协同发展并进的新模式。

贾庆东乌海市委常委 常务副市长

我们主动服从服务于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以更加强烈的紧迫感加快产业和城市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努力实现生态质量更高,转型步伐更快、创新动力更足、城市功能更强、生活品质更优。

@腾格里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