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 > 详情
绿色金融如何支持绿色农业发展
  • 作者: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 发布时间:2021-08-10 23:44:00
  • 404次

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农业是重要的碳源部门,同时又具有碳汇功能,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中国“30·60”碳减排碳中和目标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引领绿色发展,应该把金融支持绿色农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绿色农业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装备和农业管理经验,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标准化农业生产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绿色农业的内涵主要包括节约利用资源、保护地产环境、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增加绿色农产品供给四个方面。

  金融支持绿色农业的重大意义

  (一)支持农业绿色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耕地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的问题并存,农业水、土等资源约束日益严重,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较为突出。实现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协调统一、永续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迫切需要构建金融支持农业绿色发展体系。

  (二)支持农业绿色发展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途径。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突出,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补短板主要是指增加优质安全绿色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这离不开我国绿色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支持农业绿色发展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在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由于“重开发轻保护、重利用轻循环、重产量轻质量”,致使农业不够强、农村不够美、农民不够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加强绿色农产品供给,支撑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引领乡村农业多功能发展,助推农村环境整洁优美,提高乡村生活幸福指数,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

  (四)支持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中国“30·60”碳减排碳中和目标的必由之路。农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大户”,据国际研究机构相关报告指出,农业所释放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排放的甲烷约占人类活动产生的甲烷排放总量的50%。与此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草地、森林和作物利用太阳能把大气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又起着碳汇作用。绿色农业可以通过土地利用的变化、土地整治等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碳汇,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构建绿色农业金融标准体系

  虽然中国现有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涵盖了一些绿色农业项目标准,但是存在绿色农业层次不清、范围不全、界定不细等问题,对绿色金融与绿色农业融合发展形成一定阻碍。建立一套系统的、规范的绿色农业金融标准是金融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的基础。

  (一)建立绿色农业标准体系。清理、废止与农业绿色发展不适应的标准和行业规范。制定修订农兽药残留、畜禽屠宰、饲料卫生安全、冷链物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完善与产地环境质量、农业投入品质量、农业产中产后安全控制等相关的农业绿色发展环境基准和技术标准,为金融服务绿色农业提供依据。

  (二)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机构监管和认证过程管控,完善“三品一标”审核流程和技术规范,统一绿色农产品检测技术和市场准入标准,提升绿色农产品认证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加强绿色农产品科普解读、品牌建设、生产指导和消费引导,为金融支持绿色农业发展营造有利环境。

  (三)构建绿色农业金融标准体系。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绿色农业项目的认定标准和边界,建立绿色农业项目库标准,制定《金融支持绿色农业指导目录》,明确金融支持绿色农业的范围。要对绿色农业贷款统计、环境效益评价等内容予以明确、细化和规范,为金融机构支持绿色农业提供指引,为制定相关金融政策奠定基础。

  找准金融支持绿色农业的着力点

  支持农业绿色发展,既是金融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是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应有之义,更是促进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绿色转型的最佳契机。各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发展定位、现有产品体系和绿色金融战略布局,结合绿色农业的内涵、特征和发展方向,厘清金融服务绿色农业的重点领域。

  (一)重点扶持绿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当前,农户和小农场很难被界定为绿色主体,农业绿色生产大多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牵头实施,形成以“公司 + 农户”“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等为主要形式的经营模式。因此,金融机构可通过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服务,带动农户、小农场进行农业绿色生产,增加绿色农产品的供给。

  (二)重点支持绿色农业投入品产业。农业投入品包括种子、种苗、肥料、农药、饲料等农用生产资料和农膜、农机等农用工程物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投入品产业是打造绿色农业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各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低消耗、低残留、低污染绿色农业投入品生产、流通和销售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从源头上保证农业绿色生产,促进农业产业向节本增效、环境友好转变。

  (三)重点助推绿色农技研发推广。农业绿色科技体系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大农业绿色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助力高效节水灌溉、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等绿色发展技术的研发、集成和推广应用。针对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大、周期长、回资慢等问题,要在融资模式上下功夫,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投贷款联动等融资模式在农业绿色技术发展领域的运用,以企业为主体,吸引金融机构、风险投资、社会团体等资金注入。

  (四)重点助力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绿色农业具有公共产品特性,应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在弥补市场失灵中的重要作用。农发行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的信贷支持力度,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重点支持农村能源和环境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农村土地整治。此外,各金融机构尤其是主业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要顺应“旅游 +”“生态 +”等发展趋势,将金融支持绿色农业与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康养产业相结合,为其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

  绿色金融赋能绿色农业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金融支持绿色农业的顶层设计。建议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财政、金融等相关部门联合发布金融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各地方政府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职责分工和具体要求,加快部门资金、信息资源整合,有效协调解决金融支持绿色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建立全国农业强制性碳减排目标和配额分配机制,确定农业碳配额的核算、评估方法和标准,统一农业碳配额可测量、可评估、可储存、可交易的度量衡。将农业产业纳入强制性碳市场,推动农业碳交易。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给予农业碳汇单独的抵销减排量,以保证对农业碳汇的需求。

  (二)强化财税政策、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绿色农业具有正外部性,投资回报率又不高,难以有效内生化。建议地方政府积极通过财税、价格、土地等优惠政策,重构资金的价格形成机制,改变金融主体的行为偏好,引导和撬动更多金融资源向绿色农业领域聚集。例如,建立地方重点扶持绿色农业企业库与项目库,推动银企合作对接;会同金融监管部门研究对绿色农业贷款和保险进行贴息、奖励和风险补偿;对各类金融机构开展绿色农业金融业务的收入实行适当的所得税和增值税优惠;参与建立绿色农业投资公司,牵头设立绿色农业产业基金和绿色农业担保基金;对绿色农业债券、绿色农业保险、绿色农业PPP项目等实施担保、增信支持。

  (三)建立考核评估和激励约束机制。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完善现有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考核评估等考核评价体系,植入“绿色”因素,增加金融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相关指标,作为金融市场业务准入、开展宏观审慎评估等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要进一步优化金融政策工具箱,研究通过优惠利率、绿色再贷款等支持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为绿色农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充分利用我国普惠金融优惠政策,如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再贷款合格抵押品、差异化监管等,在现有政策框架中纳入绿色因素,可考虑对同时符合两项标准的主体给予叠加优惠政策,实现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协同发展。

  (四)丰富绿色农业金融产品供给。一是加快绿色农业信贷产品创新。推动大型农机具抵押、圈舍和活体畜禽抵押、林权抵押、订单和仓单质押、碳排放权和排污权等环境权益抵质押,为绿色农业主体提供融资便利。二是大力发展绿色保险。推广森林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无害化处理联动养殖保险等绿色保险业务,发展天气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两权抵押”保险等创新型保险产品,推动农业向绿色发展、低碳发展转变。三是创新债券市场融资工具和产品。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鼓励银行机构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支持绿色农业项目。四是借鉴国外碳金融产品经验,稳步发展农业碳远期、碳掉期、碳基金等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引导金融资本流向绿色农业。

  (作者为人民银行齐齐哈尔市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