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 > 详情
农村支付变革
  • 作者: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 发布时间:2020-11-26 13:55:31
  • 523次

农村支付取得跨越式发展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而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是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的基础。在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惠农支付体系加快建立,支付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提高,支付手段愈加丰富,农村居民对支付服务的获得感逐年提升。

  农村强,天下兴。从2016年到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不仅在“同普惠”上下工夫,更在“谋长远”上再发力,把纵深推进农村支付体系建设作为金融助力脱贫攻坚战的一条根本之策、服务乡村振兴的一条长远之计。

  回首五年 成绩显著

  这是农村支付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的五年。

  五年间,中国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金融服务“三农”的部署精神,秉持“支付为民”发展理念,组织商业银行、中国银联等有关各方大力开展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在农村地区推广符合农村和农民需要的非现金支付方式,我国现代支付发展成果惠及亿万农民朋友,取得了明显成效。五年间,农村支付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新型支付方式出现以来,基于普惠金融理念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发展与完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从填补空白到全面覆盖,再进入到更高效、可持续的移动支付阶段,农村支付真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末,我国农村地区助农取款服务点达87.35万个,覆盖村级行政区52.33万个,村级行政区覆盖率超过99.21%,世界银行认为我国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代理服务网络”,基本解决了农村基础支付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图解新闻

  这是各项政策制度落地生效的五年。

  为推动农村支付有关制度实施,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了诸如“便农支付工程”“快通工程”“千点百乡支付惠农工程”“农汇通”“讯通工程”等各具特色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程;推动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政策与国家财政直补、“新农合”“新农保”、脱贫攻坚、农村电商、信息进村等政策协同融合;协调通信管理、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在设施建设、主体管理、安全防范等方面协作配合;争取地方财政资金支持,撬动社会资金参与其中。据统计,2019年,各地累计支持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奖补资金2143.01万元。

  五年来,金穗惠农卡、绿卡、福农卡、乡村振兴卡等农村特色银行卡产品层出不穷,“惠农E通”“邮掌柜”等面向农村的综合服务平台创新推出,依托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网络,“服务点+N”(加载农村电商、物流、车票代买、涉农经济信息等)支付服务场景模式不断丰富。社会各方参与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支付系统的互联互通将便捷的支付服务送到千家万户,让普惠金融阳光照耀偏远乡村。

  回首来路,以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和移动支付便民工程为特色的重点措施贯穿了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全过程。截至2019年年末,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取款业务累计交易9979.42万笔,金额1542.79亿元;农村地区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开通数达到8.16亿户、7.12亿户。展望前路,农村百姓的生活因畅通的支付汇路变得更便利、更美好,这种美好洋溢在无数张春运期间回乡农民工的幸福笑脸上,出现在享受着“家门口银行”取款便利的农村百姓朴实话语中,跳动在“助农取款点”交易商户的爽朗笑声里,闪烁在受惠于网络和移动支付便利的农村青年眉梢间……便捷高效的支付业务犹如和煦的春风,吹遍了城乡大地,温暖了亿万农民。

  强基固本 融合创新

  “十三五”时期,强基固本孵化效应突出,农村支付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农村地区人民群众能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支付服务,农村地区支付服务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是消除农村支付服务空白。大银行下沉网点、小银行就地服务,社区银行、村镇银行、流动银行等各显其能,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邮储银行代理网点转型升级,ATM、POS等自助机具及手机支付、网络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多管齐下,农村支付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基本实现农村居民“足不出户可缴费、人不出村可取款、转账结算在地头”,以前“长途跋涉取现金”的情况已越来越少见了。

  二是丰富和畅通农村支付清算渠道。农村地区银行机构网点以采取集中、远程多点或者代理方式接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实现网点全覆盖;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丰富农村资金“汇路”,加强农村支付清算渠道建设并完成全国性布局;银行卡清算组织和合规清算平台建设运营农村覆盖延伸,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环境不断优化;农村金融机构实现业务发起方式从纸质柜面向电子化的转变,众多偏远和县域农村金融机构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得以解决,资金进入农村实体经济的渠道被不断拓宽。

  三是提高农村地区银行账户和银行卡普及率。账户是各种金融服务的基础,为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将账户普及率作为衡量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为推广银行卡使用,在同步扩大农村发卡规模的同时,借力财政补贴资金发放、金融IC卡换代升级、助农取款推广、优化企业账户服务、取消企业银行账户许可等工作契机,推动农村地区单位和个人银行结算账户逐步普及。通过持续不断地宣传营销,截至2019年年末,全国农村地区人均持有银行卡3.61张。单位银行结算账户达2446.51万户。

  近年来中国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在我国农村地区生根发芽。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下,各银行和支付机构不断下沉经营重心,全面优化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不断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系统银行网点全覆盖持续稳固,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业务增长迅速。值得注意的是,手机银行交易继续增长且十分迅速,对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交易产生明显替代效应。当年发生手机银行支付业务笔数50.86亿笔、金额23.40万亿元,分别增长61.51%、71.05%;电话银行发生支付业务笔数1.82亿笔、金额2721.58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6.9%、38.56%。

  2017年,为加快提升移动支付服务水平,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各分支机构、相关市场机构联合开展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已在县域地区取得良好效果。当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发生手机银行支付业务笔数91.10亿笔、金额38.89万亿元,分别增长79.12%、66.2%;为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共提供收款服务4.6亿笔、金额5543.13亿元。

  2018年,移动支付业务继续高速发展,并成为网络支付的绝对主导方式。当年非银行支付机构为农村地区提供移动支付2748.83亿笔、金额74.42万亿元,分别增长112.25%、73.48%,占网络支付份额分别为94.85%、96.66%;为农村地区网络商户提供收款5.32亿笔、金额2626.31亿元,分别增长92.53%、46.58%。

  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部署将便民工程进一步拓展至农村地区,选择经济基础较好、产业特色较为突出的地区先行先试,以手机APP为抓手,以日常支付服务、农产品分销服务等为切入点,着重解决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提升农村地区支付便利化水平。截至2019年年末,农村地区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开通数达到8.16亿户、7.12亿户。

  五年来,移动支付方式渐次植入农村,线下线上支付体系融合发展。金融机构在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线上渠道开展农村、农业领域场景的创新试点,以移动支付便民工程为抓手,探索数字化支付服务,实现签约商户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同样可以开展助农取款服务,降低了建设成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农村支付“零距离”;而非银行支付平台在线下不断发力,逐渐形成线上线下支付一体化闭环,其业务广度和深度得到有效延伸……

  直面缺失 关注支付环境可持续

  农村支付取得的成就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新征程的起点。虽然多年持续开展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弥补了农村基础支付服务的缺失,推进了农村金融普惠进程,但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可持续性问题,农村居民对非现金支付工具认知度相对城市居民偏低;农村支付服务中金融资源充分利用问题;农村支付服务风险也不容忽视。如何既能调动涉农机构的积极性,又能实现加快金融科技应用与消弭“数字鸿沟”并重,还有诸多问题需要通过改革创新加以解决。

  下一步,在人民银行的带领下,各金融机构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普惠金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工作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提高站位,积极践行“支付为民”理念,坚持普惠金融与金融扶贫、乡村振兴相结合,推进现代化支付服务进乡村,在中国大地奏响一曲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交响乐。

  一是健全机制,持续发展。发挥人民银行在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均衡布局、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协调推动各金融机构和非银机构广泛合作,支持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建立有利于农村支付服务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对薄弱环节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精准性与有效性,确保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市场健康发展、支付服务环境不断改善,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我国农村幅员辽阔,东中西、县乡村、大村与小村、非贫困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面对这些差异,农村支付工作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实事求是地制定政策措施和工作目标,优先解决欠发达地区、薄弱环节和特殊群体的支付服务问题。同时,农村新业态、新返乡人员以及新时代农民消费升级催生了多元支付需求,各地区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扎实推进,充分满足农村各个地区、各类经营主体、不同收入农村居民的支付需求,进一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是防范风险,有序推进。当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占农村人口比重已超过18.3%,人口流动产生的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这就造成年龄结构的失衡,不会使用新兴电子支付方式的“数字贫民”依然存在。这些最弱势群体对现金、存折、银行卡等基础服务依然有现实需要,在移动支付发展的同时要兼顾这部分群体。同时,加强风险防范措施,保障支付系统安全,维护支付体系健康发展。坚持监管和创新并行,强化农村地区用户的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完善农村支付服务风险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有序推广支付服务新产品、新功能。

支付引领 普惠大众

青海民和县创建移动支付引领县侧记

  在人民银行及相关收单机构的推动下,青海省民和县移动支付县建设已完成包括交通出行、商超购物、就诊缴费等多个领域的场景搭建,不断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进一步满足居民日益多元化、便捷化的支付需求,移动支付引领县建设成效初显。9月份在全国98个移动支付引领县中,民和县排名第51位,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应用领域逐步扩大

  “1分钱就能乘坐公交车,真是太好了。”市民李阿姨开心地和大家分享她的移动支付体验。

  人行青海省民和县支行坚持便民利民与普惠发展的原则,不断推进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建设,在公交、医院、商场、菜场、景区等多个重点服务领域实现突破,让公众切实享受到移动支付带来的普惠性、安全性和便捷性。目前,县域移动支付受理使用范围已基本覆盖全县重点超市、便利店、餐饮、百货及休闲街区,形成了较好的示范效应。截至目前,民和县已累计拓展小微商户544户,完成196辆公交车、217辆出租车的移动支付聚合码布放,覆盖全县各个乡镇。县域10个连锁药店实现使用银联标准移动支付方式缴费,20个惠农站点实现依托站点终端或云闪付APP受理助农取款、转账、便民缴费。在公共缴费领域,通过与城乡供水公司、国家电网、乡村旅游等开展合作,实现通过“云闪付”APP线上缴纳水费、电费以及购买门票等,进一步提升了各类场景支付服务的覆盖面与渗透率,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更便利、成本更低的支付服务。

  “现在在单位食堂我们可以用云闪付APP享受满二随机立减的活动,还可以缴纳会费、党费、坐公交车、超市购物,连缴水电费都有优惠,我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云闪付’了。”刚参加工作的小李高兴地说。

  交易笔数增势迅猛

  人行青海省民和县支行充分利用自媒体、传统宣传手段,多渠道开展常规宣传,要求辖内银行机构在网点设立宣传台,摆放宣传资料,滚动播放宣传片和宣传标语,明确专人负责咨询宣传,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努力提升百姓知晓度,扩大社会影响力。同时,该行通过县广播电视台、县政府网、微信公众号、户外大屏等渠道进行宣传,扩大引领县移动支付的影响力。该行协调相关机构深入各商圈、菜场、楼盘、小商铺、建材市场等地进行优惠营销,协调对接相关部门开展通过“云闪付”促消费活动,促进消费复苏和云闪付的注册用户量,快速布局移动支付场景建设,实现综合金融服务与场景的融合共建,扩大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社会影响力。截至9月,民和县公交场景移动支付交易笔数达19.45万笔、加油站交易笔数达到876笔,民和县移动支付交易笔数同比增长率为705%。

  青海银联分公司张总表示:“爆发式增长的交易笔数与良好的口碑相传,是移动支付便民工程惠民、利民的最佳呈现方式。”

  移动支付商圈愈加稳定

  人行青海省民和县支行充分发挥央行支付系统在整个支付行业的支撑作用,推动支付产品与服务向县域、农村市场下沉,通过不断整合内外部资源,推动县域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广覆盖、多层次、持续健康发展,民和县县域用户规模持续增长,行业场景和功能应用日趋丰富。截至9月末,民和县新增云闪付用户1842户,累计云闪付注册用户36427户,支付活动用户13063户,用户活跃率达40%。

  人行青海省民和县支行确定辖内重点商圈和重点街区、商户,引导银行机构将优质资源向重点街区倾斜,通过在手续费、设备配备、房租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等方式,确保街区商户都能实现电子收单,以点带面,辐射周边街区。该行根据各银行实际,把场景分片包干到各家银行机构,推行“一行一策”解决包干区域移动支付便民工作中的难点和痛点,有效提升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效率。截至目前,民和县辖内各金融机构合计布放商户4775户,其中支持云闪付户数1771户。从基础受理环境方面看,目前海鸿国际商圈已布放309户,下集场商圈已布放235户,东源农贸批发市场已布放90户。

  “有了云闪付的各种优惠活动后,来我商铺买牛羊肉的客户多了,而且云闪付交易笔数达到一定数量后,银行还给我补助房租。客户享受了实惠,我增加了客户量,云闪付真的是便利又实惠。”民和县东源市场平价牛羊肉批发部的马老板表示。(本报记者 宋珏遐)


责任编辑:李昂

相关稿件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