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没有任何水稻种植经验的人,借助一种技术,不仅能种出优质水稻,还能让收入翻番。在这一技术帮助下,不仅提高种植效率,还能节省人工和肥料、农药。如今,“数字农业”正越来越多地进入这样的应用场景,在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诸多阶段发挥重要作用,把人力从繁杂劳动中节约下来,一点点改变着传统农业中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
不挣钱?试一下标准种植!在安徽省芜湖市峨桥镇中联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种植水稻全程只需要很少的人力,却能实现减肥减药,增产增效,靠什么?答案在稻田控制室的大屏幕上。
近日合肥市农业农村局组团前往考察,在这个中联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上看到,农场基本情况、病虫草害分析、产量预测等功能一应俱全,种植者可以借此实现水稻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定量决策、精准投入和智能作业。该平台负责人介绍,水稻试验田使用全程机械化作业智能监测技术,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物联网进行农机精准作业,已经形成“互联网+农机作业”的创新模式。
中联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是全国首个在主粮领域实现地块级全程数字化管理的基地,在我国率先实现了智慧(数字)农业赋能的水稻全程标准化种植,称之为“大田智慧农业的先行者”。
为应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缺乏、农业从业者年龄偏大等问题,科研人员以大数据为基础,建立水稻标准化种植体系,将水稻种植过程分成播种、插秧等13个时期、49个关键决策环节,全程实时采集数据并分析,支持种植者在最佳时间做出决策。哪怕一个没有务农经验的人,只要使用系统,都能根据导引操作种植。
据测算,基地在“化肥、农药成本”上,数字化管理比普通管理每亩节约101元,施肥、喷药的人工成本每亩节约7元,水稻全生育期内减少氮肥用量21.8%。对同一品种测产发现,“机插数字化管理”比“机插普通管理”增产14.3%。
使用数字化管理不仅减肥减药,生产出的大米还有品质保证。大米所有参数指标均符合无公害标准,达到国家一级米的水平。该数字化管理技术将于明年在芜湖推广至50个农场,正式从科研走向商业化运营。
【来源:合肥休闲农业】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