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之声 > 详情
贺铿:地摊经济应长久化,不要随便一刀切地取缔
  • 作者:
  • 发布时间:2020-07-28 18:51:01
  • 145次

作者|贺铿(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

发展地摊经济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

我认为现在对地摊经济不能用“放宽管制”来描述,而是“恢复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就是从地摊经济起步的,当年广州的“高第街”,武汉的“汉正街”就是地摊经济,从这里走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康庄大道。我认为允许摆地摊,既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又能方便居民生活。既缓解了就业压力,又能促进居民消费,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反对地摊经济的人可能不食人间烟火。

成都发展地摊经济的成功经验,值得推广、值得总结。但是,各地在学习成都的经验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自己城市的特点。地摊经济的形式也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大家不能“一窝蜂”地盲目发展,要充分考虑当地特色。同时要加强管理,这样才能够发展得长久。

地摊经济不是一个短期的措施,而是一个长久的策略。应该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引导它有序发展。这种经济既然有条件能够生存下去,我们就不要随便为了所谓的整洁,一刀切地将其取缔,这是不合适的。为了整治街道,把人家赖以生存的门店都关闭,一些无业人员和失业人员怎么谋生活呢?

希望每个城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一些定点、规范的集市贸易点。正像李克强总理所说,这是人间烟火。既方便市民生活,又能解决无业人员的收入问题。发达国家也还有跳蚤市场、社区市场。中国还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还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据我了解,还有不少年轻公务员下班后去送外卖,开出租。他们生活压力很大,需要有工资外收入改善生活。因此,我认为地摊经济应该长期发展,同时要不断提高发展质量。

发展地摊经济对商铺经济没有任何威胁

商铺和地摊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同时也是互相竞争关系,而不是“抵御”关系。俗话说,“虾有虾路,鳖有鳖路”,各有各的生存空间。为什么现在有人提出要“抵御”地摊经济的“威胁”呢?发展地摊经济对商铺经济应该没有任何“威胁”。

如果商铺本身经营不佳,地摊发展起来了,消费者肯定不会去这个商铺。这是公平竞争。而且由于需求是有限的,地摊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一旦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原来的实体商店肯定会受到一些影响。但是实体店店主可以把自己这个正规的门面店经营得更好一点、更灵活一点,在价格和产品质量上与地摊相互竞争。

实体店不改革、不改善自己的经营方式,肯定不行。实际上,受电商的影响,实体店很难生存了。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实体店难以生存就认为电商这种形式不好,就要对其进行打压,要尊重市场规律。同样,如果地摊经济经营得很好,方便群众,性价比合理,商品质量好,那它的竞争力可能超过实体店,这也是合理的。但实体店也有自身可以发挥的优势,拿电商和实体店来说,电商平台上销售的多是中低档的鞋、衣服等商品,而实体店在高档商品的销售方面更具优势。

各种商业的业态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地摊经济也不一定是长期在地上摆个摊儿这样一种形式。地摊经济这种业态应该会长期生存,政府也要进行合理的监管,比如产品是否有假冒伪劣现象,价格上是否存在恶性竞争等等,都需要加强监管。

合理监管地摊经济,要防止“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合理规划、逐步引导和规范地摊经济的发展是个需要重视的问题。要防止“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尤其要防止政府乱收费,乱罚款。政府在发展地摊经济上要有所作为,既要反对放任自流,也要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尤其要在商品质量安全、经营方式等方面加强监管,努力提高地摊经济质量。

我也担心这种细致的规划,会不会增加市场监管部门的经济支出。一般来说,只要一说要发展哪个方面、要加强哪个方面,我们马上就成立新的机构,召集一帮人来做这个事儿。这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5月15号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都谈到了政府要改革。怎么改?我认为要通过政府精兵简政来解决。人员、机构、经费都要通过政府精兵简政解决,不另外增加机构、増加编制、增加政府支出。

鼓励灵活就业,关键是政府要“松绑”,要舍得放权

鼓励类似地摊经济这种形式的灵活就业,关键是政府要“松绑”。政府的主要任务是搞好服务,落实“六保”。不要什么权都不舍得放。发展地摊经济也是为了落实“六保”。政府松了绑,老百姓才能真正解放思想,就会想出各种各样的灵活性就业办法。我相信,只要想活,经济就一定能活起来。

同时,也不能本末倒置。不能因为促进地摊经济发展,忘记了稳企业、保市场主体的重要任务。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还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最主要的手段。据统计,中小微企业提供了80%的就业岗位。所以,怎么把中小企业发展起来,是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关键。地摊经济只是做好“六稳”工作的其中的形式之一、内容之一。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