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之声 > 详情
赖少杰:金融创新极大地降低了融资门槛 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
  • 作者:新浪财经
  • 发布时间:2020-11-22 23:34:49
  • 349次

来源:新浪财经

11月22日,第四届赣江金融高端论坛于南昌江西财经大学举行,主题为“中国金融:如何于变局中开新局”。

在圆桌论坛“金融创新与监管”中,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赖少杰表示,创新型的金融模式有很大的区别,金融创新极大地降低了融资门槛,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吴老师说金融创新是很好的创新。他们都在积极使用区块链、大数据等科技,银行业的科技投入已经超过30%,之前大家讲的聚焦于金融科技公司,我发现银行也在适应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增加了金融科技的投入,如果单独看金融科技的公司,增长速度更为惊人,比如以蚂蚁集团为例,零售业务2019年就超过了全国所有国有银行或者股份制银行,根据经济学人的报道,蚂蚁金服模型有三千多个变量,我们可能平时做研究只有二十多个变量,他们可以在三分钟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如果跟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比,国有银行要花非常长的时间来发放贷款。

以下为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专家、教授、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作为青年教师非常荣幸参加这次圆桌论坛,今天也从大家的观点里面学习到了很多,我非常认可各位专家的意见,关于这个主题,我有一些自己的小小的看法,因为时间关系,我简单谈一谈,如果有不当之处请各位指正。

关于这个主题,我们有很多历史教训,最近看到美国2008年次贷引发全国的金融危机,带来灾害性的后果,不管学界还是业界发现当时的金融监管体系对金融危机出现的一系列资产证券化为基础的结构性产品认识不足,任其发展是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之后的巴赛委员会跟进了一系列的措施,美国也出台了一系列非常严厉的监管措施,国内也出台了很多的措施,我觉得最重要的其实就是银保监会为了应对复杂的金融产品进行了合并经过总结,大家普遍认为金融的创新和监管是,金融创新是要加强监管,两者之间有非常明显的相关性,席勒教授写的书非常好,他讲到如果创新没有内在逻辑就是一个泡沫,最终肯定会导致金融危机。

现在对比传统的金融模式和创新的金融模式,发现它的区别非常明显,传统的金融体系核心还是银行借贷活动。我国银行业当前处于的发展阶段是以风险控制为本的监管阶段。简单来说商业银行向央行缴纳资本储备金,达到巴塞委员会的一些要求,造成的结果有很多值得探讨的,比如很多人认为过高的金融监管会侵蚀银行业的利润,给中小银行带来负担。结果就是少量的央企可以获得低价的信贷资源,大量中小企业出现融资难融资贵的窘境,间接的影响造成影子银行委托贷款等问题。

创新型的金融模式有很大的区别,金融创新极大地降低了融资门槛,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吴老师说金融创新是很好的创新。他们都在积极使用区块链、大数据等科技,银行业的科技投入已经超过30%,之前大家讲的聚焦于金融科技公司,我发现银行也在适应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增加了金融科技的投入,如果单独看金融科技的公司,增长速度更为惊人,比如以蚂蚁集团为例,零售业务2019年就超过了全国所有国有银行或者股份制银行,根据经济学人的报道,蚂蚁金服模型有三千多个变量,我们可能平时做研究只有二十多个变量,他们可以在三分钟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如果跟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比,国有银行要花非常长的时间来发放贷款。蚂蚁金服的表现是非常棒的。

我们去剖析它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基于联合贷款,首先基于阿里巴巴的客户联系,基于消费场景推动花呗,大数据推出借呗。刚刚几位老师提到,虽然贷款总数很高,但是发放给中小企业的贷款只有四千多亿就是不到20% 的比例,我很能理解很多专家认为这种模式诱导了很多年轻人的超前消费,他本身不想消费,但是有贷款权限,一冲动就买了消费不起了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蚂蚁金服表面贷款只有2%,其他的都是金融机构发放或者ABS发放,这个地方很值得探讨,我最近在教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对比上一次美国金融危机有一个ABS的泡沫,这个结构如果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有点像金融危机中的中间借款人的角色,他把一系列产品发包出去。它的功能就是控制贷款人对象、信号评级,主要优点是利用科技的手段很好地进行资源匹配,后果是不对称,产生结构化和风险转嫁和投资者隐含的风险。

我做了小小的总结,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都影响风险路径,比如从微观层面有很明显的货币错配问题,基于大数据的信贷业务带来一些不确定性,尤其是今年疫情的冲击下,出现数据风险,这个风险比较新颖没有经过周期的检验,因此风险评估的模型质量受到影响。数字化的业务加剧操作风险,尤其系数据泄露、欺诈等等造成欺诈风险。

宏观层面,放眼来看,监管不一致的情况下造成监管套利风险等等,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可能引发声誉风险,导致连锁反应,当前的学术研究表明,金融科技推广几乎没有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美国增加0.03%,欧洲增加0.01%,等同于几乎没有。这是比较好的研究话题。

最后讲一点,我认为如何在金融创新背景下提出新的监管要求,第一点就是在金融科技公司与传统银行的监管当中,秉承同种业务、同种风险、同种监管也是欧洲央行新的要求,我们的监管对象系潜在风险而不是技术,英国央行监管沙盒比较好,可以在沙盒进行试点试验。我注意到成立了几家金融公司,我还是比较认可的。

第二金融监管带有创新性,大部分时间金融和监管是远远滞后于金融创新,上次美国金融危机发生了泡沫以后不断查漏补缺,修改自己原来的监管方法,但是我觉得现在新的背景下对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理解金融科技的根本逻辑,界定金融科技在信贷分工和信用体系中的角色,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第三就是最核心的问题,我们怎么解决好大而不能倒和风险共担的问题,我注意到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学者讲了很多的研究,他们最关键的两个核心,当一公司大而不能倒风险不是由自己承担,是纳税人或者政府进行救助,用纳税人的钱买单。大而不能倒加剧了金融风险,导致利润私有化与亏损的社会化这一尖锐矛盾。一种高风险的资产如果出现亏损,金融机构要和实体企业以投资者的形式,一起承担风险带来的后果,而不是只享受利润地把亏损转嫁到别人的头上,这是很好的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一个办法。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