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绿色产业 >产业动态 > 详情
建筑“碳达峰、碳中和”,太阳能+多能互补是必由之路
  • 作者:全国能源信息平台
  • 发布时间:2021-04-10 22:51:27
  • 374次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为进一步扩大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支持范围,持续推进绿色发展,近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及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联合印发《关于组织申报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的通知》,启动了北方地区除2017—2019年已纳入中央财政冬季清洁取暖试点之外城市的清洁取暖补贴申报。

太阳能取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再次与“煤改气”、“煤改电”,以及地热能、生物质能、工业余热、清洁燃煤集中供暖(满足超低排放标准)等并列被纳入支持范围。

结合当前我国建筑领域节能低碳发展的迫切需求,在业内解读看来,国家上述积极举措将再次为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在北方地区的推广应用注入强劲动能。以此为契机,未来,以太阳能为中心的多能互补或成为绿色建筑的必由之路。

(文 | 本报记者 齐琛冏 )

发展严重滞后预期

实际进度不及规划目标1/4

记者注意到,这并不是太阳能第一次出现在国家清洁取暖相关文件中。早在2017出台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下称《规划》)首次明确清洁取暖的概念和范围时,就已有关于支持太阳能取暖的相关表述。

《规划》鼓励积极推进太阳能与常规能源融合,采取集中式与分布式结合的方式进行建筑供暖,鼓励在条件适宜的中小城镇民用及公共建筑上推广太阳能供暖系统。进一步推动太阳能热水应用,支持农村和小城镇居民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推动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的统筹、规划设计和应用。

根据《规划》目标,到2021年,实现太阳能供暖面积目标5000万平方米。然而,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太阳能热利用专业委员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尽管2020年我国新增太阳能供暖面积已突破1000平方米,达到1225平方米,但仍只相当于上述规划目标的不到四分之一。

记者实地调研中也发现,太阳能取暖实际工作推进一直只是中央倡导“雷声大”,地方落地“雨点小”;市场需求大,政策难给力。对此,一位不愿具名、从事北方清洁取暖示范城市咨询工作的人士告诉记者,其团队曾多次向一些地方政府呼吁试点太阳能取暖,但得到的回复均是“不在补贴范围内”,最终不了了之。

光伏光热蓄热热泵智慧化综合利用系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低碳建筑研究中心供图)

建筑碳达峰、碳中和

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是必由之路

“太阳能与建筑相结合有着天然的优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低碳研究中心主任邓高峰告诉记者。

她具体分析,在空间上,我国建筑面积广阔,达到600多亿平方米,大量的屋顶和立面可以用于光伏发电和光热;在能量匹配上,光伏光热正可对应建筑电和热为主的用能方式,且和大工业用能相比,光伏光热基本可满足建筑的能源需求;在能源形式上,光伏的直流的形式也适用于建筑内电器、照明。

太阳能与建筑节能相结合的应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一种是光热建筑一体化。

英利集团首席技术官、光伏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宋登元介绍,BIPV产品并不是简单的光伏板,而是可以发电的新型绿色建材,这正与节能建筑在绿色建材方面的需求高度契合。

北京瓦得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欣荣告诉记者,光热建筑一体化是利用光热组件组成的屋面系统或墙面系统,通过吸收太阳能辐射热,用于生活热水供应以及冬季建筑供热,亦可成为我国既有建筑改造的重要方向。

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综合利用太阳能示范建筑实践看,太阳能建筑节能率可达到75%左右。“从整个行业发展态势看,内因和外因都非常支持在建筑领域与太阳能利用深入结合,在不远的将来,建筑与光伏、光热一体化是必由之路。”邓高峰指出。

在BIPV为例,记者梳理公开报道发现,目前已经有北京、浙江、广东等近20个省份发布政策支持分布式光伏发展。业内预计,作为建筑领域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不可或缺的一环,以及绿色建筑主要技术路线之一,未来我国BIPV年均新增装机可达到36吉瓦左右,按照当前价格对应市场规模超2000亿元。

资料图

光伏光热+多能互补

让建筑成为“会挣钱的房子”

“目前太阳能热水器、光伏发电、生物质取暖等技术均已成熟,代表了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比较理想的应用模式,具有投资少、运行费用低、操作简便等优势。”德桥能源技术研发中心主任韩培学表示。

宋登元进一步指出,虽然BIPV价格高于传统玻璃幕墙,但由于产品发电功率可达30年以上,一方面可节约建筑自身用电成本;另一方面可持续产生发电收益,甚至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成本为零或者负,成为“会挣钱的房子”。

有专家同时指出,光伏、光热应用到清洁取暖时,还可与其他热源设备耦合多能互补,以确保满足建筑全部用能需求。

可在线监测控制建筑多能互补供暖的智能管理系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低碳建筑研究中心供图)

在韩培学看来,“太阳能+”热泵是最为现实可行的建筑多能互补模式。“未来,‘太阳能+’工业余热、污水热源、空气源热泵等均可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清洁取暖路线。”

记者了解到,目前,不少地区已经开始对光伏和热泵供暖进行布局。

例如,山东省目前已相继建成一批“太阳能+”多能互补热利用供热采暖项目。例如山东省邹平市明集镇怡和家园社区采用了“太阳能+空气能+地热能”三热源互补联供,保证了居民室内温度持续达到25度左右,解决了全村230户居民取暖问题。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希望国家尽快明确“太阳能+”建筑的发展方向,规范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实施细则,并出台公正、科学的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行业技术标与多能互补在低碳建筑应用的标准规范,使其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成为贡献“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力量。

韩培学亦建议,开展零碳村镇阳光住宅示范项目,以此总结经验,推动“太阳能+建筑”规模应用,助力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

责编 | 张胜杰

本文为《中国城市能源周刊》原创首发,经授权后方可转载,联系方式010—65369491或直接在后台留言。

猜你想读

以电为中心,分布式能源+综合智慧能源服务万亿蓝海显现

聚焦 | 能源互联网工控安全亟待引起重视

独家专访 | 张家口能源局郭俊峰:努力为京津冀碳中和做更大贡献

关于我们

《中国城市能源周刊》由《中国能源报》社主管主办,《中国能源报》与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联合出品。2019年3月4日正式创刊,全彩双周刊,周一出版,随《中国能源报》发行。

正逐步打造集报纸、网站、微信为一体的融媒体新闻载体。致力于做城市能源转型发展忠实记录者,打造城市能源领域权威、专业舆论高地,引领城市现代能源体系建设走品牌化道路。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