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绿色产业 >绿产分析 > 详情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探索与思考
  • 作者:全国能源信息平台
  • 发布时间:2021-02-02 20:55:22
  • 494次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北极星水处理网讯:摘要:随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简称“示范区”)成为国家战略,水环境治理便成为其核心建设内容之一。示范区内水网密布,整体水环境基底较好,进一步提升水环境质量的技术瓶颈显而易见。同时结合国家战略需求,水环境治理既要体现技术性,又要体现科学性,并需要寻找创新的治理模式,探索价值回报机制。本文结合一体化示范区水环境治理整体方案,提出了治理系统化、圩域生态化、设施高效化、品质魅力化与管控智慧化五项核心策略,以期为示范区系统治水提供范式基础。

周杨军(1982—),男,安徽滁州人,中规院上海分院生态市政所所长,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环境与市政工程规划与设计工作。

01 背景趋势

党的十八大后,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性推进,水环境治理进入新阶段,长江大保护工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程等一批国家战略相继推出,水环境治理经历了“黑臭治理、五水共治到美丽河湖、幸福河”等多个阶段。总体而言,水的治理方法更加综合,水城关系更加紧密,水的功能需求更加多元,水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正式印发,着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样板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为夯实长三角绿色发展的先手棋和突破口。示范区规划范围横跨沪苏浙三省市交界处,包含两区一县全境,总面积约2413k㎡。示范区地理位置分布情况见图1。

示范区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区域,水网纵横阡陌,水空间占比达到了三分之一以上。水是示范区最重要的生态本源,水环境经过了多轮治理成效显著,基本消除了黑臭水体和劣Ⅴ类水体。在这样一个特殊区域成为国家战略区域后,新一轮治水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水环境治理转入广义视角,即从专注水质的基本改善转向探索水环境提升的新目标,从专注水环境的技术方法转向探索水系治理的新体系,从专注水空间治理转向探索水城关系的新模式。

02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水系统现状

河网纵横交错,湖荡水面簇聚,区内现状河网约6657条,湖荡约431座,是重要的江南水乡代表区。经过多轮治理后,示范区内的排水系统基本实现了空间全覆盖,建成区内基本无直排区,另一方面,示范区整体水环境已得到显著改善,水环境整体上达标率较高,但距离示范区总体Ⅲ类水目标仍有一定差距,示范区骨干水系、水质分布情况分别见图2和图3。

2.2 环境容量与污染物现状

经测算,示范区现状2018年全域入河(湖)污染物总量COD、NH3-N、TP和TN分别为29608.2、2049.5、481.4、7359.9 t/a。对比水环境容量模型计算结果可知,示范区由于水系较多,整体水环境容量较高,可以承载现状入湖污染物负荷冲击,但由于TN、TP目前的削减率依然不高,未来在更高水质要求的条件下,上述污染物总量仍有进一步下降的必要性。具体数据分别见表1和图4。

2.3 核心问题

示范区内大部分河湖水体水环境质量均得到有效改善。但综合来看,仍存在下列问题:

一是人水争地不断,导致水面破碎生境系统受损。局部河湖湿地生境遭受破坏,滨水空间利用消极。河湖水体蓝线受到侵占,生态系统受到侵蚀,缺少生态缓冲空间,岸线结构相对硬质化;水面破碎化程度高,主要廊道生态属性如生物栖息等功能相对不完整。

二是面源污染凸显,环境治理进入深度瓶颈期。农业面源污染难以有效治理,重要湖荡水体的TN、TP指标仍居高不下,富营养化风险高,区域水网动力不足。三者叠加,导致进一步提升示范区整体水质的工程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是涝污呈现同期,雨洪叠加水质下降同步出现。受区域水文特征和汛期降水影响,圩内污染物随支流洪涝水外排至圩外河道,呈现“雨污同期”的特征,汛期河湖水体水质恶化明显。

四是协同管控偏弱,跨界河湖治理诉求难协调。以区域内太浦河为例,上游要借助滨水空间发展产业,下游要作为核心城市水源,诉求不同往往导致矛盾重生。整体上示范区跨界河湖水质达标率相对较低,Ⅲ类及以上断面占比仅62.9%,由于分属两省一市,水环境治理客观上存在主体不清、边界不明和标准不统一等多重难题困扰。

03 实施策略

面对国家战略的新要求以及示范区现状存在的系列水问题,治理策略需要前瞻综合且具备实操可行性。结合示范区总体发展目标和对应管理事权,构建五大核心治理策略,并落实于下位行动计划。

3.1 治理系统化——从污染物总量管控转向水空间多维管控

以更宏观的视角去看示范区水环境,更多水环境问题深层次是由于水空间难以管控,滨水控制难以实现,从而导致了排放量的扩大,水生态本底容量的下降,因此从空间上控制住人水争地,落实缓冲空间才是治理工作的核心前提。

① 还水以空间:划定水空间蓝绿双线进行系统管控,强化滨水空间保护

系统研究滨水空间功能,划定跨区域蓝线管控一张图,实现示范区河湖蓝线在全域空间的强制性管制,在规划层面落实水面空间和滨水保护空间。蓝线范围内土地主要用于水利工程、市政管线、河道整治、生态湿地等公用设施建设。示范区河湖蓝线管控要求见表2。对于重要河湖区,在蓝线外围增加一条生态绿线,绿线内主要用于构筑滨水生态缓冲带,保障高品质美丽河湖塑造和多元公共空间开放,提升缓冲区生物多样性、生态和公共服务功能。示范区河湖绿线管控要求见表3,蓝线、绿线空间关系见图5。

② 网格化削减:落实污染物总量管控,制定TP等特定污染物削减计划

结合示范区污染源排放现状、规划开发强度、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因素,对标分区水环境容量,明确分区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提出分区分类污染物排放削减计划。其中,元荡、淀山湖等重要水体存在富营养化暴发风险,因此强化对TP等特定污染物的削减迫在眉睫。示范区各区县污染物削减任务见表4。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