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绿色生活 >绿色活动 > 详情
怒江大峡谷的绿色发展崛起路
  • 作者:爱在怒江 企鹅号
  • 发布时间:2021-03-10 21:00:34
  • 449次

初春,在地处中国“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的怒江大峡谷,“摆时”歌声萦绕山间,各种动物出没于莽莽群山中,三五成群的游人在青山绿水“天然氧吧”畅游。

怒江大峡谷由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夹怒江而形成,同时,怒江与一山相隔的澜沧江及与其比邻的金沙江共同组成了世界著名的“三江并流”独特自然奇观,2003年7月,云南省“三江并流”保护区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怒江州作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的腹心地带,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高度重视自然遗产的保护工作,依托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加快推进“怒江花谷”生态建设等,举全州之力打造“世界独一无二旅游胜地”,创建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

以绿色香料、生态果蔬等为代表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闯出了一条独具怒江特色的绿色发展崛起之路。

绿色家园的守护者

“道路狭窄陡峭,大家务必要注意安全。”近日,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护区的高山密林间,泸水管护分局资源保护股股长兼生物多样性研究所负责人何贵品率5名专职巡护队成员开始了新一轮的野外巡护工作。

此轮野外巡护,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位于泸水市鲁掌镇洛玛村后山的保护区放置用来监测动物的6台红外相机。

3天的野外巡护中,他们白天顶着烈日、冒着风雨行走在深山密林间,并根据提前探知的情况在动物出现频繁的区域安装红外相机;夜晚,找一个山洞“下榻”,与山间动物朋友共眠。

这是何贵品26年来的工作常态。

每年,何贵品有80多天的时间在野外巡护,穿梭于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间,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生态环境调查及动态监测工作等,发掘大自然的秘密,他的足迹踏遍了泸水管护区的每一座山。

2011年和2012年,是何贵品野外巡护时间最长的两年。这两年,他参与了怒江金丝猴野外调查工作,拍摄到了许多珍贵的怒江金丝猴影像资料,为怒江金丝猴调查研究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何贵品告诉记者,野外巡护有时需要连续在深山风餐露宿10多天,有安全风险,也曾受过伤,更是很少有时间照顾家人,但他立志保护自然资源的初心,未曾改变。

“保护自然资源得像抚育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得像照顾年迈的老人一样晨昏定省。”

在怒江,像何贵品一样保护自然资源、守护绿色家园的还有很多。

近年来,怒江州多渠道不断充实“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区管护队伍,建立专职巡护队,目前,已选聘高黎贡山保护区护林员773名、生态护林员30643人。

探索建立了“山顶封和禁、半山移和退、河谷建和育”的立体生态保护模式。如今,全州森林覆盖率达78.90%。

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加大相关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的保护意识,形成菁菁有人管、山山有人护的良好局面。独具怒江特点的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路子,筑牢了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动植物乐园

春节期间,在泸水市鲁掌镇三河村村民密波四家的“鸟塘”旁,树木茂密,鸟语花香。密波四忙着招呼客人,尤为忙碌。

“在我家鸟‘塘’,可以观赏和拍摄到太阳鸟·。”密波四告诉记者,“鸟塘”就是在鸟类栖息地边缘创造一个人为投食、喂水的环境。同时,在“鸟塘”附近,“塘主”还建了伪装棚,方便鸟类研究者、摄影爱好者进行观察、拍摄。“塘主”还提供背包、餐饮、住宿等服务。

三河村在种植草果、花椒等经济林木的同时,通过建立“鸟塘”,吸引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更让农民变鸟导、农家变民宿、家园变花园、村庄变景区,发展“观鸟经济”。

近年来,怒江州建立健全遗产地保护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和遗产地管护机构,加强遗产地管护人员业务培训,强化宣传,着力开展遗产地自然资源保护工作,为野生动植物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如今,随着生态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素有“动植物王国明珠”“世界物种基因库”之称的怒江,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了。

同时,野生动植物数量逐年增多,新的物种不断被发现:1976年发现赤斑羚;1981年发现黑麝;1990年发现贡山麂;2010年发现世界金丝猴家族第五种新成员—怒江金丝猴,在中国境内的种群总数达250只;

2015年首次发现怒江特有种独龙叶尾螽;2017年发现中国兽类新记录物种红鬣羚;2018年拍摄到濒危物种红亚洲金猫、世界易危动物云豹照片;

2019年首次发现我国境内最大滇桐物种种群,境内148株;在“全国第二次野生植物调查项目中的兰科植物调查”时发现了保护区新分布的兰科植物及新物种;

2020年记录到顶果木、中华双扇蕨、印缅石蝴蝶、无柄醉鱼草的新分布。同时,滇金丝猴种群增至450只。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怒江大峡谷已成为动植物繁衍生息的乐园。

端“生态碗”吃“生态饭”

2月24日,短暂的春节假期过后,67 岁的泸水市上江镇城墙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搬迁群众更介山老人就坐上公司的专车前往泸水银坡种养开发基地务工。

泸水银坡种养开发基地在老窝镇银坡村的深山密林间,几百亩重楼在林间迎风招展。各族群众在林间除草、施肥……劳作间隙,大家对“摆时”、唱“优叶”,歌声欢笑声响彻山间。

“生态产业,让我们这些老年人也有了打工增收的地方。”更介山老人从高黎贡山山头搬迁至城里,再到重楼种植基地务工,除去生活开支,一年能积攒1万多元。加上老家山上种植的草果和核桃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怒江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10万贫困群众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高寒山区搬迁到了怒江畔的集镇,为了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更为了能很好地保护自然遗产区和建设美丽家园,怒江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着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同时,积极推进“怒江花谷”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种树兴果,盘活山林。

“十三五”期间,怒江州累计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38.67万亩、陡坡地生态治理6万亩,组建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188 个,涉及全州7万多户29万人。同时,怒江州积极发展草果产业,目前,林下草果种植面积已达111万亩,产量3.34万吨,其产值达2.51亿元。

持续的生态产业建设、生态修复工程,让怒江成为全国有名的养心天堂,绿色已成为新时代怒江最显著的底色。

放眼怒江大峡谷,青山环绕,绿水相拥,村村寨寨草果飘香、瓜果满坡。莽莽群山,郁郁葱葱,成为怒江各族群众的“幸福靠山”。天然的氧吧,让怒江实现养山富民的良性循环,让各族群众端稳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