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绿色新闻 >时政要闻 > 详情
中国的“绿色答卷”,不容美政客无端指责|人民锐见
  • 作者:人民日报评论
  • 发布时间:2020-11-04 10:00:00
  • 1001次

“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前不久闭幕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一位外国知名专家评价道,“十四五”时期,相信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将实现新进步,“这将为世界其他国家发展提供范例,也将进一步促进全球包容性发展”。

这样的评价,中国当之无愧。回望“十三五”时期,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神州大地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绿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底色。这是身边看得见的变化:北京等城市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2%,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74.9%。这是国际社会有目共睹的成效:中国提前两年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已上升到近15%,可再生能源装机已占全球的30%,在全球增量中占比44%。这是令世界惊叹的经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中国连续3年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奖——“地球卫士奖”。即便放在世界历史来看,也很少有哪个国家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这样显著的生态成就。

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其意义更是世界性的。有研究指出,与先行国家相比,中国标志性污染物达峰、出现“环境拐点”时的人均GDP水平更低,治污减排体现出一定的“超前性”。正如世界资源研究所执行副主席马尼希巴布纳所言,中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提供了重要启示”。可以说,“十三五”时期,中国不仅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绿色答卷”,还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标杆、探索了新路,贡献了中国智慧,彰显了大国担当。

中国人民深知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深深懂得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共同责任。也正因此,中国不仅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绿色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还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环境治理进程。从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的首批缔约国,到倡议共建“绿色丝绸之路”、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注入动力;从积极推进“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到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以对历史负责、对人类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贡献着中国力量。中国可谓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中国在生态文明方面的成就如此之大、贡献如此之明显、获得的好评如此之多,美国一些政客仍不遗余力地抹黑攻击中国。事实胜于雄辩,公道自在人心。美国这些政客越是处心积虑地污蔑诋毁,世人就看得越清楚:他们无非是想故意挑起事端,不过是转移民众注意力,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有美国媒体便指出,目前有效的气候政策已沦为美国政治困境的牺牲品。中国真诚学习世界各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和做法,虚心听取对中国生态环保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但绝不接受任何出于政治目的的无端指责。

反倒是美国自身,在环境领域劣迹斑斑,不仅在国内环保政策上大开“倒车”,还严重损害全球环境治理的公平、效率和成效。退出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水资源管理不善、怠于履行国际义务、妨碍多边环境进程……前不久,中国外交部网站发布《美国损害环境事实清单》和《美国损害全球环境治理报告》两份文件,用事实和数据还原了美国在环境问题上的种种倒行逆施,戳破了美国一些人“贼喊捉贼”的把戏。事实证明,美国才是国际环境合作的最大破坏者和全球环境的最大威胁,是公认的“共识破坏者”和“麻烦制造者”。美国在环境问题上的所作所为,既无法向美国内民众交代,也欠世界人民一个说法。美国政客的无端指责,再次暴露了他们毫无底线的双重标准、根深蒂固的霸权逻辑和打压中国的险恶用心。

大要有大的样子,大也要有大的担当。中国是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为建设美丽清洁的世界作出积极贡献的意志坚定不移。面向未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将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与各方一道共筑生态文明之基,携手推进全球环境治理保护,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