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绿色新闻 >共同富裕 > 详情
优化营商环境 发展绿色经济
  •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 发布时间:2020-12-07 00:00:00
  • 312次

发展绿色经济是对社会经济发展历史的反思、总结与选择。新时代,经济发展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同时,更加开始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发展绿色经济不仅能够减少回收处理再利用排放废弃物,保护资源、生态与环境,而且有利于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提升品质与竞争力,转变我国经济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绿色经济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绿色经济是以创新为支撑,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的新的经济形式。绿色经济具有突出的特征。一是绿色性。绿色性贯穿于产品需求分析与研发设计、投入要素与产品产出、采购制造与物流、销售服务与消费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之中。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化转型,必须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这是我们在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是平衡性。平衡性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平衡生产、生活、生态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平衡绿色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内在关系。三是外部性。发展绿色经济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绿色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投入才能见效,并且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推动其发展,这就要求政府应不断完善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绿色经济。四是社会性。社会性是指绿色经济发展全过程中,每一个企业或产业、组织与机构、家庭和个人,都是排放者、责任者、参与者和受益者。因此,普及绿色经济知识,提高全民素养,在全社会树立绿色意识,营造绿色文化,对加快推动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绿色发展是从源头破解我国资源、生态与环境约束瓶颈,是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要求“必须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自发展绿色经济以来,我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环境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我们面对的环境、资源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复杂,发展绿色经济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因此,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仍然任重而道远。当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是推动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发展绿色经济,要求所有与企业发展相关的环境在营造过程中持续优化,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和优质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包括宏观层面、中观(产业、区域)层面、社会等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

第一,宏观层面。宏观顶层设计需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体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密切结合。我国高度重视发展绿色经济,制定了一系列绿色经济扶持政策,为绿色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包括制定绿色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绿色产业数字化的相关制度、法规、准入规则与监管制度,提供财政、税收、保险与金融支持政策等。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规划、导向、管理和保障作用,以一流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第二,中观层面。在顶层设计下,针对客观实际,我们要把宏观的制度与政策落实到区域或产业上进行细化。如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区域绿色发展政策或产业发展政策,并实施监管;不断完善经济效益评价标准,注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对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加科学的规划。

第三,社会层面。个人行为产生的影响可能很小,但叠加起来可能对社会产生很大的效应。推进绿色经济发展,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增强全社会对资源环境的危机意识,从而促使人们树立绿色发展意识,为新时代绿色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绿色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行动,以其强大合力共同为绿色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第四,微观层面。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既有经济责任,也有社会责任。当前,中央及相关部委、部分省市已经出台了一些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为企业赋能。这些政策将有利于从事绿色经济的企业在市场中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创造高市场溢价,实现共享信息和精准决策。绿色经济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企业的绿色发展。在政府、市场和社会大众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下,企业也应积极参与,通过发展绿色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助力绿色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葛新权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