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绿色新闻 >绿色金融 > 详情
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激发我国经济“新活力”
  • 作者:中国产经新闻网
  • 发布时间:2020-09-25 18:00:00
  • 455次

本报实习生 魏薇报道

随着气候变化、环境资源逐渐稀缺,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同时,我国早已成为担任保护全球资源,守护自然环境大军中的一员。金融行业更是融入其中,向其他行业起到示范作用,发展绿色金融体系。

业内专家认为,全球经济的绿色转型已成为亟须完成的重大任务,随着我国绿色金融体系顶层设计逐步完善,绿色金融在我国的绿色转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调整资本配置、调动利益相关方参与,金融部门可以在扩大各类绿色倡议方面发挥重大功能乃至主导作用,我国在构建自身绿色金融体系方面总结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许多经验。

绿色金融体系发展迅速

9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2020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绿色金融论坛上表示,我国初步建立了绿色金融体系,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取得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并且积极参与了绿色金融方面的国际合作。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充分发挥联系政策制定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出了一大批有价值、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有效推动了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成为我国业界开展绿色金融交流的主要平台。

近几年,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据笔者整理,2016 年,我国绿色债券发行量在全球占比40%;2017 年占比25%;2018 年,我国绿色债券全年发行量超过300 亿美元;2019年上半年,我国绿色债券发行约218亿美元,同比增长62%。此外,从2015年到2018年,我国21家主要金融机构共发放绿色贷款达1140 多亿美元,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一起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的绿色转型。

当前,我国对于绿色金融的发展相比于其他国家并不算早,但发展速度惊人,然而为何绿色金融值得如此推广,人大国际货币研究所副研究员曹胜熙告诉笔者,全面推广绿色体系建设有以下四点原因:

首先,我国绿色金融体系顶层设计逐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方案基于相应部委作为利益相关者参与制定的综合性政策框架,使顶层设计与微观行为激励相容。在中央政府公布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后,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政府部门开始制定绿色债券、绿色信贷、责任银行等相关标准;指定绿色金融试点地区;发布有关政府绿色基金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的相关规定;建立国家碳市场强制性信息披露机制等。这一系列举措,协调构建起了良好的绿色金融宏观政策环境。

其次,地方政府推动绿色转型的自主性逐步增强。当前,31个省(市、自治区)都在省一级制定了鼓励绿色债券发行和绿色信贷的政策,而地级市也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尽管不同省份的政策采取了不同形式,从对绿色债券发行人实行货币补贴、降低绿色主体的借贷壁垒到鼓励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但总的来看,地区性的实践帮助政府积累了许多经验。这种模式与欧洲在绿色金融实践中主要依赖私营部门主导的模式相比,更具有灵活性与主动性。

再者,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金融创新相结合,也激发了各地对绿色金融资产需求的增加。例如,合格的绿色债券和绿色贷款可以作为央行再融资业务的抵押品,而强制性污染责任保险则提高了投资者对环境风险的认识。

最后,行业协会在推动绿色金融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有约2/3 的金融资产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委员会成员管理,他们在推动行业绿色金融理念普及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多元发展促体系成熟

当前,尽管我国绿色金融建设速度飞快,但仍面临部分瓶颈和挑战。

据笔者整理发现,以绿色金融中的绿色信贷为例,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雯表示,发展绿色信贷目前主要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体制机制问题,尽管顶层设计已出台,但相关的制度细则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完善,一些基础性体制机制亟待尽快出台;二是政策引导问题,很多绿色项目建设周期长,收益率偏低,因此对该类绿色项目金融机构表现并不积极,而在现阶段的经济形势和去杠杆的背景下,通过加大财政补贴提升绿色项目吸引力的空间已经不大,这就需要从政策制度上进一步引导。

然而针对目前我国在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时所存在的阻碍,曹胜熙表示,一方面,中国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标准与国际实践还不太一致,在吸引国际资本这方面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是中国绿色债券的发行,在资本市场上的带动效应不强,没有类似欧洲资本市场的信号效应。

高级经济师周正国则对笔者进一步补充道,客观地讲,虽然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普遍对发展“绿色金融”颇为热心,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又面临着诸多的障碍,如“绿色金融”业务风险较高而收益偏低、信息沟通机制有待完善、金融机构缺乏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能力、相关政策不完善等。改进方向是加紧研究相关法律政策,加强国际交流总结经验,对银行等金融机构主体的管理模式需要尽快改善。

针对未来该如何突破瓶颈,迎接挑战这一问题,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学院院长王遥曾表示,一是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出台更多激励及约束性政策,促使金融机构更加注重绿色金融发展和创新。二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扩大相关产品的应用场景。当前,一些绿色金融创新产品模式仅有少数案例,缺乏政策支持和普遍适用的场景。而创新产品模式和场景的广泛推广,有利于为更多的企业、行业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科技作用,通过建设和完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利用数字技术、金融科技等解决当前阻碍绿色金融发展的工具、方法学等问题。四是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标准,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在规范国内绿色投融资活动的同时,吸引国际资本支持国内的绿色发展。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