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绿色金融 >金融动态 > 详情
发展绿色金融,长三角如何下好“先手棋”?
  • 作者:长三角日报
  • 发布时间:2021-11-22 23:52:12
  • 411次

“双碳”目标的提出,为绿色金融创造了巨大的需求。以“绿色”为底色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该如何下好发展绿色金融“先手棋”?
“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立一体化示范区内跨区域绿色金融合作机制,形成行业标准明晰、技术创新领先、产品服务多元、组织体系完善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助力一体化示范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这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提出的目标。
一体化示范区该如何发展绿色金融?
《方案》明确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绿色金融产品供给,支持金融机构探索开发能效贷款、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等创新信贷产品。
具体实施目标为:
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立一体化示范区内跨区域绿色金融合作机制,形成行业标准明晰、技术创新领先、产品服务多元、组织体系完善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助力一体化示范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努力将一体化示范区打造成为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先行区,实现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权融资等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实现较快増长,绿色贷款不良贷款率不高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
努力将一体化示范区打造成为气候投融资和碳金融应用的实践区,扩大气候投融资规模,深挖碳金融潜力,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突破,开展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
努力将一体化示范区打造成为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试验田,高污染、高能耗行业贷款规模和占比逐年下降,探索形成持续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
九大任务书也一并公布,即: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推动证券市场支持绿色投资、创新发展绿色保险、发展绿色普惠金融、发展气候投融资和碳金融、培育发展绿色金融组织体系、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机制、建立绿色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绿色金融交流合作。
事实上,针对绿色金融发展,长三角各地已出台了多份文件。仅11月以来,《江苏省关于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湖州市绿色金融促进条例》(下称《条例》)等文件已陆续出台。
其中,《意见》明确提出,将积极对接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并提升货币政策在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正向激励作用和定向调控功能。对于绿色金融业务成效较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支持多渠道补充资本金,缓解绿色信贷供给约束。
而10月出炉的《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施意见》则提出,到2025年上海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定价、创新中心,基本确立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地位。
从银行业层面看,根据中国银保监会最新披露的数据,截至今年9月末,中国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14.0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1%以上。
例如,根据上海银行发布的“绿色金融行动方案2.0”,到今年末,该行绿色信贷规模及绿色信贷客户数量同比增幅均将突破100%;2023年末绿色金融投融资规模目标突破1000亿元;农业银行将“绿色发展”确定为自身三大战略之一,积极构建绿色金融业务体系;浦发银行提出了打造“绿色银行”的战略,计划集全行之力共同深入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开展……
“银行可以多种方式开展绿色金融。比如,可以通过增加对绿色科技企业的授信,加大绿色金融方面的信贷支持。当前央行有环保支持专项资金支持,这种方式对于银行最为直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同时,银行可以通过金融工具来对接资本,如利用ABS、公司债等多种方式支持绿色金融科技公司。”盘和林说,“此外,银行可以通过金融科技,深入到绿色科技企业当中,通过管理数据收集、区块链等,对绿色环保企业内部的存货和应收账款进行监督,以此建立供应链金融等创新的金融支持模式。银行还可以围绕绿色产业链,由产业链链主企业担保,开展供应链金融。”
在推进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发展的过程中,做好风险防范工作至关重要。
对此,《意见》强调,金融机构应严格投贷前风控管理,防范项目“洗绿”“漂绿”“染绿”风险;《条例》则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监测。
在日前举行的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兴业银行董事长吕家进发表主旨演讲称,要防范“运动式”减碳带来的风险。金融机构应增强大局意识,尊重经济规律,坚持不立不破、边立边破,杜绝“一刀切”政策,制止“断崖式”抽贷,平稳有序推进绿色转型,防范在减碳中衍生其他风险,防止微观行为引发宏观风险。
盘和林也认为,银行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时需要防范风险,要尊重市场规律。
“对于绿色环保企业,银行在看到更多机遇的同时,也要关注风险。要进行信用调查,尤其是对于一些蹭绿色金融热度的企业,要注重其进入绿色环保领域的核心能力是否真实存在。”盘和林强调。
记者 潘洁
编辑 潘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