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绿色新闻 >绿色发展 > 详情
理论智库丨推进绿色发展,加快现代化新湖南建设
  • 作者: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 发布时间:2021-06-29 23:40:32
  • 580次

导读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指出“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如何推进绿色发展、加快现代化新湖南建设?湖南日报《理论·智库》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加快构建五大体系

推动湖南走在中部绿色崛起前列

王汉青

3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加强能源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治理,实现中部绿色崛起。

湖南是绿色大省,生态资源丰富。在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中,应加快构建绿色人才培养、绿色技术创新、绿色经济、绿色消费、绿色治理等五大体系,用绿色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推动湖南走在中部绿色崛起前列。

加快构建绿色人才培养体系,为推动湖南走在中部绿色崛起前列强化人才智力支持

人才是推动绿色崛起的实施主体,也是推动绿色崛起的核心要素。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省每10万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1.2万人。作为人口大省和科教大省,我省应进一步将人力资源优势、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是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绿色教育理念融入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化公众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意识。二是充分利用教育培训平台,提升党政干部推动绿色发展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引导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打造绿色低碳产业。三是推动高校加强绿色学科专业建设,培养造就更多绿色科技创新人才和绿色技术职业人才。

(6月17日清晨,安化县南金乡南金村云雾飘涌,山水交融。近年,该县加快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农村人居环境大为改善。湖南日报记者 李健 摄)

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为推动湖南走在中部绿色崛起前列强化科技创新驱动

绿色科技创新是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驱动和重要保障。近年来,我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应不断加大绿色技术研发力度,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一是着力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并参与绿色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推广,推动企业成为绿色科技开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主体、科研成果应用主体。二是着力推进绿色科技的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尽快制定发布我省绿色技术与装备重点研发目录,加强绿色制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尽快突破一批原创性、前沿性绿色技术,为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赋能。三是着力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的绿色技术创新业态,将绿色理念注入设计、生产、消费、回收等环节,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绿色科技创新高地。四是着力建设好绿色技术转移、交易和产业化服务平台,推进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

加快构建绿色经济体系,为推动湖南走在中部绿色崛起前列强化经济基础

2020年,我省GDP迈上4万亿元台阶,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十四五”期间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必须抓住新经济革命的历史机遇,加快构建绿色经济体系。

一方面,须运用绿色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应大力培育和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生物质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兴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绿色新兴战略产业,加快发展节能和环境服务业,构建新型绿色产业体系,重点探索建立绿色技术银行,形成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绿色科技成果+金融”转化机制,实现绿色金融对绿色经济体系的有力支持。

(6月26日,东安县鹿马桥镇马坪村,游客划船戏水,乐享夏日乡村美景。作为全省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村,马坪村积极推行农旅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严洁 唐时辉 摄影报道)

加快构建绿色消费体系,为推动湖南走在中部绿色崛起前列强化市场支撑

加快构建绿色消费体系是推动消费转型、实现绿色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深化供给侧改革的内生动力。

一是实施绿色品牌战略。支持企业生产具有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特色的绿色产品,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绿色改造、绿色采购,打造一批市场信誉度好、国内外影响力大的绿色制造知名品牌,加大绿色产品供给。二是加快绿色市场培育。通过财税、信贷、价格、市场监管和绿色信用等政策引导,支持绿色批发市场、绿色商场、绿色超市、绿色产品电商平台等的建设。三是开展绿色消费社区建设。引导居民改进消费行为,倡导形成简约适度、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

加快构建绿色治理体系,为推动湖南走在中部绿色崛起前列强化体制机制保障

推进我省绿色发展,必须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加快构建绿色治理体系。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发挥顶层设计的引领作用,落实好我省“十四五”规划中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和发展重点。二是完善推进我省绿色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和法规体系,建立推动绿色发展的激励机制和惩戒机制,对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产业和项目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淘汰高能耗高排放落后产业,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体制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快实现绿色协同治理。强化政府、市场、社会、公众的协同协作,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绿色发展治理,以高质量绿色发展推进我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建设绿色物流园区

服务“三高四新”战略

王忠伟

物流园区是集成多种运输方式、包含多种物流设施和功能业态的物流企业集聚区。加快建设绿色物流园区,是推进我省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服务“三高四新”战略的客观要求。

科学规划布局物流园区建设

物流园区的建设涉及土地供给、物流地产开发、物流设施建设与装备选型等多个方面。 据《湖南省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布局规划(2018-2035)》,全省将新建或改扩建137个物流园区。如此大规模的园区建设,首先须强化科学规划。

优化园区空间布局。物流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不同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对物流的需求不同,也必然要求建设不同类型的物流园区。为此,应结合全省各地区位特点、优势产业和交通格局,在对接国家大战略中因地制宜布局物流园区。比如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发达、交通便利、人口密集,须适应三市一体化发展需求,对接长沙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的大战略,重点布局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与空港型物流园区;怀化地处湘鄂渝黔桂五省边区,特色农业和中草药产业发达,可重点布局商贸型物流园、特色农产品(中草药)物流园建设。

合理确定园区建设规模。物流园区建设既要立足现实需求,也要结合区域产业规划预测未来物流需求,本着适度超前原则,合理确定园区的辐射半径、建设规模,重点控制物流园区的用地规模与物流地产建设规模。在实施过程中,将全省物流园区按国家级、省级、市级分级建设,制定不同级别物流园区的用地规模与建设标准。综合考虑资金和技术等因素,可以一次建成,也可以整体规划、分期建设。

(6月9日,“技术引领·创新驱动”华中首届智能物流装备展在长沙传化公路港内开幕。展览汇聚了24家国内知名的智能物流装备品牌经销商参展。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田超 张颐佳 摄影报道)

实施老旧物流园区绿色提质工程

我省老旧物流园区数量多、分布广、影响大,对其实施绿色化改造意义重大。建议对老旧物流园区进行评估分级,适合异地拆迁重建的,按绿色园区标准整体搬迁重建;适合原址提质建设的,从功能布局上重新调整和优化,采用低碳、绿色新技术装备,管理模式上对标绿色物流园区。

加快老旧园区绿色化改造。一是应用新技术与新装备,对物流园区老旧仓库、配送中心、配送车辆等设施设备进行绿色化改造,对园区的水电气管网系统实施绿色化升级;二是加快推进老旧物流园区软件绿色化升级,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化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园区智能化、绿色化。

盘活经济开发园区存量资源。我省各地建有大量经济开发园区,从总体上看,经开区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有少数经开区占用大量土地资源,效益却十分有限。建议效率、效益欠佳的经开区向物流园区转型提质,聚力盘活存量资源、打造绿色化物流园区。

高标准推进绿色物流园区建设

新建物流园区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是落实“三高四新”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物流园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

加强绿色物流标准化与新技术应用。应进一步完善绿色物流园区建设标准,为绿色物流园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一是强化政策激励,通过税费优惠等措施,鼓励在园区整体建设以及园区仓储作业、物流运输、装卸搬运等各个环节,大量采用绿色材料与物流装备技术。比如应用光伏发电技术,有助于物流园区构建自主循环的能源动力系统;二是加快推进区块链、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智慧化、绿色化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对非绿色技术的追溯记录。

实施绿色物流园区保障工程。对于新建物流园区,应从物流地产、入驻企业、物流装备、从业人员等各个方面实施绿色考核,要求入园企业满足绿色物流要求,不达绿色标准的物流地产不予审批,不符合绿色要求的物流装备一律不得使用,所有物流从业人员须接受绿色物流专题培训,着力以绿色物流园区建设推动打造绿色物流产业链、强化绿色物流供应链、提升绿色物流价值链。推动组建绿色物流园区战略联盟,推广绿色价值理念、绿色物流标准和绿色物流技术,逐步淘汰不达标的物流园区。推进产教融合,支持有实力的高校为绿色物流园区发展提供智力与人才保障。

(作者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教授,湖南绿色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在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

彰显湖南担当

朱玉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入把握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积极构建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融合”体系,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建设现代化新湖南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近年来,湖南积极探索绿色崛起之路,完善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顶层设计,同时全面夯实“一湖四水”生态屏障,彰显了共筑长江流域水生态安全的“湖南担当”。当前,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冲击下,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加速重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新目标也亟待与之匹配的生态治理机制创新,这些都对湖南对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应立足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位一体”,赋予湖南绿色发展新动能,全方位助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5月26日,华容县东山镇,树木郁郁葱葱的长江大堤。2019年以来,该县持续推进长江岸线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一幅“水清、岸绿、滩净、景美”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湖南日报记者 李健 摄)

推动信息技术与绿色生产融合,彰显绿色发展新担当。应适应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生产体系建设,助力深入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一是以“一控两减三基本”为抓手,推行农业绿色高效生产方式,以“互联网+农业”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全链条全过程深度融合,加强智能化、绿色化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完善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全面推进绿色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构建农业绿色发展体系。二是以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为契机,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动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以绿色生产为目标倒逼产业和园区清洁化、节能低碳化改造。打造多元化、多层次绿色化产业链,推进信息化、工业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构建绿色化的工业体系。三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打造以数字经济、绿色物流、绿色金融为主要内容的绿色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包括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经济服务体系,以公路、铁路、水运、空运无缝衔接,湘江-长江-东海标准化船舶联运和信息共享为特征的绿色物流服务体系,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为主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推动智慧便捷与绿色生活协同,展现生态宜居新作为。以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为基础、以培育绿色商务环境为切入点,发挥绿色政务的率先垂范作用,加大绿色智能产品和服务供给,逐步构建起先进文化引领的绿色生活体系:在新技术条件下,积极推广应用装备式、低耗能、可再生能源建筑技术,开展绿色机关、绿色住宅、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示范创建行动,全面提高绿色建筑覆盖率;积极支持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构建服务平台,发展城市交通运输新业态,鼓励市民绿色出行;加快大数据、互联网与市政公共设施、政府服务、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深度协同,推进公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构建智慧、便捷、高效、低碳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绿色政务体系;推动信息技术在社区治理、公共安全、环境监管等领域广泛应用,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建设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智慧城市。

推动机制创新与生态治理相衔接,打造流域生态新格局。以市场机制创新、政府机制创新等促进我省绿色制度创新,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市场机制创新方面,应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区域水权交易制度创新,明晰水权交易登记管理、分配、交易规则,推进水权交易平台健康发展,促进市场“看不见的手”合理配置水资源;全面激活排污权交易制度,在加强政府对地方环境容量宏观把控基础上,建立排污权大数据分析和交易平台,推动企业污染治理成本不断下降;建立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及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构建自然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新兴绿色产业及环境第三方治理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污染治理技术创新、应用及推广示范的完备产业链条。在政府机制创新方面,应着重完善立法,推进税收制度绿色化以及绿色核算、考核和信息披露机制的创新。

(作者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湖南绿色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用严密的制度和法治

为湖南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蒋兰香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9月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新作为;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湖南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三高四新”战略进程中,应着力健全现代环境法治体系,用严密的制度和法治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积极构筑“绿色高地”。

对症下药,依法整治生态环境问题。2018年5月,中共湖南省委通过《关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大力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的决议》,提出了一系列法治举措,推动湖南绿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基于此,建议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进一步摸清全省生态环境问题底数,罗列问题清单、绘制问题地图、建立问题整改数据库,同时强化运用行政执法、公益诉讼、刑事司法等法律手段综合开展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治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升全省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具体而言,应加强宏观管理,健全监管机制,全面推行排污动态申报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持续推进退耕还林还湿、矿山生态修复、尾矿库治理修复工程,以控制煤烟型污染为重点综合治理大气污染,对排污严重的企业坚决实施关、停、并、转;实施违规项目退出机制,精准“治污”“治危”“治废”;以“一江一湖四水”保护和治理为主战场,以长株潭“绿心”环境保护为重点,补齐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短板,着力解决社会关切、群众“急难愁盼”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重点难点问题,实施“粮仓”“水缸”“菜园”生态安全行动计划。

(关停后的荆江门煤炭码头原址上绿意盎然,水清岸绿。近年来,岳阳市整治关停长江沿线非法码头39个,全面开展复绿工程。湖南日报记者 童迪 摄)

铁腕护绿,构建严密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深入落实《湖南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实施办法》,以环境行政执法为主要抓手推进我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着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最严密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建立完善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法规政策体系,织密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和制度,用好法治的“铁齿铜牙”,设“高压线”、啃“硬骨头”、拔“硬钉子”,打好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组合拳;大力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用好环境影响评价否决权;强化检察职能,加大环境行政、民事公益诉讼力度,运用检察建议强力督促相关部门履职尽责,充分发挥刑事司法在环境保护中的威慑作用;强化科技在环境法治中的积极作用,探索运用便携式污染检测设备、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等新技术对破坏生态环境案件进行调查,获取、保全技术性证据,提高线索比对、取证固证水平;敦促企业担当好社会责任,构建企业环保合规管理机制,规范企业清洁生产活动,引导并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环境专项民主监督,选聘环境监督员,鼓励环保公益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建立“公益眼”“随手拍”等移动实时在线举报平台,方便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参与环境治理。

利剑斩污,严厉追究生态环境损害的法律责任。应以宪法为根本、以民法典和行政法为基础,明晰权力主体和市场主体的生态环保责任,秉承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强化对生态环境损害的追责力度,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生态修复制度: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湖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湖南省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事件)责任追究办法》,将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制度等成效纳入干部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相关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环境保护工作中不履职、乱履职等渎职失职行为进行问责;全面贯彻损害担责原则,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生态修复制度,提高环境违法成本,用刑事手段严厉制裁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强化公检法机关与生态环境等行政执法部门联动,完善多元解纷机制,充分发挥行政调解、行政裁决、人民调解、磋商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作用,加强与司法确认的衔接配合,形成环境资源保护合力;探索建立政府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及社会组织、公民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公益损害赔偿基金管理制度。

(作者系湖南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法学教授)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拓展文旅消费新蓝海

钟永德 贺江华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正确处理发展生态旅游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湖南地貌类型多样、气候温和湿润、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旅游已成为全省旅游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生态旅游资源利用效率、市场需求特征、业态产品供给都发生着新的变化,我省须顺应这些变化、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拓展文旅消费新蓝海。

近年来,湖南生态旅游资源利用主要发生了以下新变化——

传统“旅游极效应”优势不再。全省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没变,但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利用效率在发生改变。以城市为核心的多极化空间格局正在形成,生态旅游热点区域呈现出典型的以各市州城市为核心的多极化格局,游客目的地逐渐向安全健康的周边自然景区倾斜。

生态旅游目的地尤受青睐。基于大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出游目的上,“亲近自然,感受山水”已成为旅游出行的首要动机;游客来源上,传统的省内省外游客“五五开”变为当前的“七三开”;出游距离上,旅游者首选国内中短途游;全省传统旅游板块的圈层覆盖作用弱化,以城市为依托的生态旅游多中心网络格局凸显,“周边游”和“错峰游”成常态。

生态旅游业态产品供给增加。全省生态旅游线路供给总量增多,产品更加强调优质服务。游客更关注目的地自然环境、基础设施、旅游服务水平,“治愈系”产品需求放大;全省生态旅游与周边产业融合度增强,新业态日渐丰富;生态旅游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需求进一步扩大,森林康养、山地旅游、自驾车与房车营地等新业态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4月9日,蓝山县百叠岭茶文化生态旅游区,绿意盎然。近年,该县立足湘江源头的生态优势,大胆走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之路,有效带动了该县绿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梁利 摄)

基于上述变化,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应注重创新举措——

优化生态旅游资源空间与核心。科学规划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空间优化上,创新以城市为中心的中短途生态旅游产品谱系设计,在2小时等时圈内实现“区域性协作+差异化发展”;在核心优化上,着重解决距生态旅游目的地“最后一公里”的交通网络连接问题,进而扩大生态旅游等时圈覆盖范围,提升目的地被旅游者选择几率。同时结合未来常态化的低密度旅游,大力推广自然教育、康体运动、森林体验、研学旅游等生态旅游产品。

优化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和营销。在需求优化上,加强政策刺激,宣传推介生态旅游消费理念。研究出台以财政直补消费、省市拼盘、金融惠民政策叠加为核心内容的居民旅游消费激励方案和消费补贴方案;设立旅游消费激励引导资金,鼓励企业因地制宜发放旅游消费券、惠民卡,推动景区适当实施门票减免、演出门票打折等惠民措施。在营销优化上,创新构建、推介目的地安全形象,提振游客出游信心。目的地机构与合作方可积极邀请公众人物、志愿者参与多维度体验宣传,并通过主流媒体有效传播权威信息。与此同时,应加强生态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对高密度景区进行引流,优化景区核心、边缘节点的平衡搭配,强化热点景区与冷门景区的协调发展。

优化生态旅游业态的体系与融合。在体系优化上,打造生态旅游片区特色与产品体系,升级配套设施与服务水平。彰显天下洞庭、神秘湘西、神农福地、南国秘境、神韵梅山等重要片区生态旅游形象,围绕核心景区、主要城市周边发展生态旅游;组织开展“湘人湘游”省内游营销活动,培育长短结合的精品线路,强化生态旅游片区的地域协作和跨省合作;全面升级生态旅游线路沿线自驾车房车营地、旅游风景道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丰富“非接触式”旅游综合服务产品,构建安全、舒适、便捷的生态旅游智慧管理和服务体系。在融合优化上,深化“生态旅游+”产业融合,满足生态旅游市场新需求。加强政府规划引导,制定生态旅游与林业、农业、教育、制造、文化、健康、养老、科技等产业的融合规划,促进森林康养、山地旅游、民宿度假、自驾车营地、低空旅游、研学旅游、旅游风景道等新业态稳步发展;加快“生态旅游+健康”“生态旅游+科技”产业融合,推出“健康系”“自助系”“求知系”“非接触系”等一批高质量的新业态产品。

(作者分别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讲师。作者均系湖南绿色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责编:周泽中]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